第 183 章 大明王朝04(1 / 2)
【老朱疑惑为什么他反腐不成功,我们也疑惑(),难道因为他给大明官员俸禄太低了?
那大明官员俸禄薄吗?】
不等朱元璋反驳?[()]?『来[]*看最新章节*完整章节』(),天幕就给出答案:【大明俸禄不薄!】
【大明俸禄等级参考汉唐标准,并且朱元璋也不是一锤定音,而是经过三次调整改革】
李世民看着熟悉的阿拉伯数字,以及大明俸禄调整表格,露出奇异的微笑:原先朝廷还有官员嫌弃蛮族字符,结果现在?
唐大臣表示:表格好用,数字也好用,真香!
秦
秦始皇快速扫过天幕,他不知汉唐及明俸禄具体标准,但对比大秦‘五十石之官’、‘千石之令’来看,大明俸禄数额变化不大。
他陷入沉默:千年过去,官员俸禄都不涨吗?
【以正一品和正八品为例:
1.洪武四年百官俸禄调整:正一品九百石,正八品为七十石;
这次的俸禄制定标准是以品级高低为凭、按米石计算俸禄,按年发放。
此时的官员拿到手里的粮食,足够养活一家老小】
不等历代有所反应,天幕又继续道:
【2.洪武十三年时俸禄调整:
正一品一千石(增加100石)+300宝钞;
正八品七十五石(增加5石)+45宝钞;
这次变化主要由单一的米俸变为米俸+钞俸。
至于宝钞购买力?
按朱元璋洪武九年规定:钞一贯=抵米一石,总之官员们此时是喜提工资,生活节节高】
武则天疑惑:大明不给官员配力役吗?
朝廷要给官员配备士力、亲力、门夫等等,这些力役都是百姓服役内容,节约朝廷及官员开支。
只不过王公及三品大员以上的亲事、帐内,由七八品官员子弟充当,为掌仪陪从、供进骑事等力役活,算是给低阶官员2八九分,算是出仕途径之一。
她侧目与群臣闲聊:“后世官员弟子都靠科举出仕?”
一工部官员前先恭声道:“历代仕途大体相当,只主流取士方式不同,我朝既有科举又有特招,荐才方式比后世更为灵活,也能广泛网罗人才。”
武则天定定地看了他几息,才慢条斯理地讲出自己目的:“说得不错,今大周盛世,人才济济,然文有科举武却遗落在野,此乃朕之过错,为宣我朝武力,朕决定开武举,授优异者武职,众爱卿以为如何?”
不如何!
工部官员想反对却张不开口,自周武摄取天下以来,世家势力不如从前,只能龟缩一团暗待时机,没想到复起机会没找到,反让陛下思及武举之事。
他在心中哀叹:世家苦也!
武则天俯视那工部官员,如同扫脚旁蝼蚁:不过一世家旁系,也敢阻朕?
她杀的世家多了,不在乎再多几条人命。
【3.洪武二
() 十年再次调整官员俸禄:
正一品每月得米87石,一年共得米1044石;
正八品每月得米6.5石,一年共得米78石】
天幕补充:【这次改革把原来的俸钞取消,只发禄米并且是每月发放,并调官员相应的禄米岁额,大明官员降薪了。
这次改革后,明代官俸标准成了永制】
秦始皇&刘彻&李世民皱眉:永制?遇见粮贵时怎么办?
况且...他们想到赵匡胤的祖宗家法,大明永制真的对后世子孙好?
【永制代表什么意思?
指不管市场沧海桑田,市场变化,官员收入就这么多。
官员有福利吗?
有!
如免官员徭役,京官及功臣全免徭役,地方官享京官一半,相当于变相福利】
天幕语气非常疑惑:【但大明的徭役规定非常模糊,这里的模糊指对官员模糊,如地方官享一半权利,这一半权利具体是什么权利?
明法并没有详细规定,没有详细规定就有空子可钻。
几番操作下,官户优免内容很快模糊,直到百年后嘉靖才下旨规定‘优免等级’】
讲述人语气遗憾:【可惜规定得太晚了,此时的徭役已经完全有利于官员,特别是徭役跟田赋合并在一起,皇权已无法将其分开。
进了官员口袋的田赋,他们会吐出来?】
“胡言乱语!”朱元璋暴怒:“朕不可能把徭役迷糊掉!”
小时候爹服过徭役,他知道徭役多累,他免官员徭役绝不会放任田赋,不收他们田里粮食,朝廷的赋税从哪来?
没粮又得从老百姓口中夺粮,百姓没了粮会干什么?
天下又出一个‘朱元璋’吗?
李善长立即奏道:“陛下,今大明初立不过四年,当对朝廷各司制度溯本清源。”
不得不说,神迹降临太及时了,后人态度不敬大明,但的确给他们指出疏忽之处。
他目光落到御案上的上百官俸禄奏文上,心中微定:一切还来得及!
【以嘉靖二十四年为例:原本官员福利每亩准免3升粮,正一品能免徭役30人,按每人折20亩的比例来算,约折田1600亩,而正八品官能折田270亩。
这代表什么?
代表国家默许官员土地兼并】
天幕顿了顿补充了一句:【到万历十四年时,这数额还在增长,直接越过皂隶银、赏赐等等,成为官员收入大头。
所以大明能保持清廉的官员,大多不是他真清廉,而是因为‘低调’。
如徐阶在苏松有24万亩土地,不用交税,纯粹大地主,完全可保持初心做官。
同样刘大夏亦是如此,不靠俸禄生活,成功活成了‘高风亮节’】
曹操默默地听着,听到高风亮节时冷笑:历代诸事从未变化,只不过掌管话语的人换了而已。
东汉有言者是门阀
,而宋嘛...读书人,嘴上说着开太平,实际上跟现在门阀没区别。
嘴上说得再好听,为的都是利益!
【事实上俸禄不在于厚薄本身,而在于衡量厚薄标准,在世俗观点里,薪水水平达到社会收入中等时,俸禄就不薄。
官吏性本贪,官员通过各种手段竞相谋私是职业‘传统’,要让官吏知廉耻,只有官吏本人及家属基本生活达到中等水平,统治者才能跟官员讲廉洁、讲爱民如子。
两袖清风的官员不是没有,但那是个例】
天幕贴出大明历代米价价格,具体数字清晰得如同大明王朝命运:
朱元璋皱眉:洪武年间?
嗯,是他的年号,米价约四钱六分?
他低下头纳闷,后人从哪得到的数据?他怎不知米价是这价钱?
朱棣则是把目光落到‘永乐’二字上,看到米价‘约二钱八九分’时,心中顿喜:此米价不就证明他把大明治得很好?
永乐米价只有先皇时期近半价格,他厉害啊!
他转头看向朱瞻基,对其微微颔首:“正统及宣德两朝不错啊,米价维持在二钱九分上。”
朱瞻基亦是激动,米价稳定意味着百姓富足国家稳定无战事,大明盛世!
想到先前后人提过的‘仁宣之治’,他眼中腾出一派野望:正统是父皇,宣德是自己吗?
他创造了盛世,成为史书上的明君!
想到这朱瞻基忍不住心中激动,眸光湛亮地望向朱棣:爷爷求表扬。
可惜他想要的表扬没得到,反见爷爷冷着脸指了指天幕:看看。
朱瞻基一回头:成化是谁?为什么米价要四钱四分?
嘉靖又是谁?米价约五钱八分;
盛世呢?
他大明盛世呢?那么大个盛世跑哪了?
还有万历年灾荒米价怎么回事?
二三两一石米?朝廷呢?朝廷不管吗?
朱瞻基牙齿咬得咯吱响:万历平常年六钱三四分?
万历这瓜蛋犊子怎么当皇帝的?把米价治得比开国时还高?
再看最后一排数字,朱瞻基眼前一黑:崇祯时期米价一两以上。
一两的米百姓吃得起?怕是起义造反了吧?
【以上都是大致平均价格,换算数字可以得出明朝大部分时候,低级官员的俸禄也能让他们高于平均水平,偏偏大明俸禄低成为现代共识】
刘彻挪了挪身子,有些奇怪:大明仿照汉唐定俸禄,我大汉最高官秩两千石,大明正一品俸禄不过千石,难道大明参考了大唐低俸禄?
李世民摇手:不是,我大唐没这么低,大唐有职田福利大明可没有。
朱元璋甩甩手,让太子把后人观点记下,自个却非常委屈,嘴里嘟囔道:元朝不给百官俸禄,导致官员多贪多暴,宋朝倒是富养官员,结果呢?
宋朝官员贪污成风。
所以他给官员俸禄,又
限制俸禄能维持他们中等生活就好,哪里不对了?
明明是那些官员不长良心,倒怨朝廷给得太少,他们所作所为对得起咱给的俸禄吗?
【大明官员俸禄低的问题出在‘折色’上。
历代都行薄俸折色,不过明朝折色折得突出,折得有特色。
折色:俸禄的由禄米改折为钞、银等货币,或是以绢布等实物发放。
即:你一月工资有三万,但老板不发人民币,而是发了三百桶色拉油,就问你开不开心】
李世民揉了揉额头,想到后人说过的官窑次品当做薪水...没想到真实的大明更令人震撼。
他抬起头脸上露出思索之色:宋太祖受制于人无法彻底革新,是因他谋夺柴荣江山,天生受礼法掣肘,那明太祖呢?
什么财政能让开国俸禄折色?
奇怪,太奇怪了,李世民心中觉得大明有些怪异,但说不出哪里不对,只能抬头继续听天幕讲述。
【洪武九年起朱元璋就以米、麦、钞三样同给,永乐时期折银发俸,但朱棣印宝钞如同印纸,通胀彭货下宝钞如同废纸,正统以后民间直接弃宝钞不用,但明廷一往情深,爱它爱得深沉,不顾贬值也要拿来发官员薪俸。
宣德六年时开始折绢布发给官员,如果实物足量也就罢了,偏偏朝廷还挺‘聪明’,自定布匹官方价】
朱棣脸色僵硬,是他不想发实米吗?
他迁都北京后北方粮食贫瘠,皇宫百官供给全赖江南供给,但黄河泛滥,漕运堵塞,粮食无法供到北京,百官俸米只能到南京提取。
但米粮运送困难,只好卖给贾商,卖出价格每十石仅止银一二两,别说官员心疼,此价格他都难受。
无奈下他只能折银发给百官,至少让他们在北京能生活下去。
他看了眼天幕墨字,幽幽地盯着朱高炽父子俩:“你们还挺会赚钱啊!”
朱高炽&朱瞻基三连摇头:我不是,我没有,不是我!
【在朝廷定价中一匹布相当于13.3石米,当时布匹市价是4钱银一匹,一石米约3钱左右,相当于大明王朝把一匹布卖出3.93两银子。
这是什么?
感天动地的倒贴上班!
到宣德九年时折色比例更是薪俸缩水大半】
朱瞻基恼怒自辩:“后人你要讲就讲明白,说半截藏一段算什么讲述?”
大明折色有规定,四品以上官员只折色一半,四品以下官员折色各有不同,为保低阶官员生活,□□品官员全部支米。
这难道不是他大明仁德吗?他们也为朝廷官员着想啊。
【没办法,谁见过拿赃罚库收的衣服当俸禄?
二手衣给你要不要啊?】
天幕似乎来了兴趣,嘴上直道:【看看明朝折色那些当俸禄?
成化年间拿仓料豆当工资,结果还是劣豆,只能喂马。
除此之外还有丝绢、棉布、胡椒、苏木,
总之看着贵重,但无法变现或是很难变现的实物】
秦始皇:这...
刘彻:额...
李世民:??该说什么?
朱元璋则是瞪大了眼,满脸不可置信:大明怎么那么穷?他写下祖宗家法呢?
难道大明皇帝没遵守他写下的铁令?
【官员为了弥补损失,转向服役人员(皂隶)收钱,一人十两银子就能免服役,一手交钱一手放人,朝廷担保童叟无欺。
到弘治年间时各司改徭役变银钱征收,如兵部放弃按例佥派,收集到的银子就能按品级发给各官员,如正二品能得144两,其余官员依次递算收钱。
此举相当于朝廷把财政压力转移到官员,官员把压力转给了服役人员】
听到自己年号的朱祐樘神情迷茫,天幕讲述的语言如同一把利刃,直直地插入他的心口。
怎么跟老师、贤先书说得不一样呢?
他下意识想找皇后,却发现寝殿中仅他一人,朱祐樘蜷了蜷手指,眼眸迷茫之色更浓,他五岁被立为皇太子,十七岁登基,在他的认识中只要‘圣君贤相’就能治好大明。
为什么天幕口中的官员跟他看到的不一样?
【到成化时甚至催生出专业放债者,专门对外任京官进行放债,因一旦京官赴任地方,因为他们被外放到各省时,没有资费与津贴报销,全看个人腰包,手中无钱的官员,就是放债者的目标。
总之明代折色后的官俸是历代最低,但大小官员的富有程度却又达到了历朝之最。
他们的钱从哪来?
从银行来】
赵匡胤非常不赞同大明做法:“官员俸禄鲜薄,怎么能责怪他们不廉洁?”
都说百姓‘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’,官员也一样,俸薄而无以赡其家,百官自然会贪墨成风。
他拉着赵普的手,满脸疑惑:“后人言我宋富养官员,为何官员却是贪墨成风?
明太祖大力压制官员,仍遏制不了官员贪污。”
明初俸禄发的是实米,但还是挡不住官员钻营金钱。
赵普两眼变死鱼眼:陛下问题太过深奥,他也回答不出来。
历代都是财政收入小,支出大,默许官员污钱维持体面生活,观明太祖作风,想造出人人廉洁的大同世界,怎么可能?
【封建社会最大的银行是谁?
不是朝廷也不是豪强巨贾,而是老百姓,只要运用权势炸一炸,总能熬出油,即使没了油水,把骨髓捡起来舔舔,也能尝出金钱的味道。
没钱了怎么办?
再炸呗!】
刘彻笑问他的财政大臣:“说说。”
桑弘羊无奈:“陛下,臣不知大明税制收入,无法推出明朝结证啊。”
见陛下坚持要他讲述一二,桑弘羊知这是陛下对他的考验,逐凝神细思几息后才慢慢道:“建国之初以杂物为俸禄历代有之。”
高祖时期国库空得跑耗子,皇帝出行连同色牛都凑不齐,根本没能力发放足够俸禄。
“然”他上前半步慢慢道:“大明财政奇在全程无法支起百官俸禄,而以杂物折色对之。”
后人口里陛下打匈奴缺钱,便设法抢王侯贾商钱财,而大明缺钱却是大量印宝钞,从表面看没有伤到臣子贾商,实际却对百姓多有损伤。
逼迫百姓对朝廷离心,而朝廷失去货币权利,间接地失去对贾商臣子的控制。
只不过...让他疑惑的是:为何没听到大明财政改革措施?
天幕叹息:【从官员俸禄变化来看,就能知大明财政是从什么崩溃的。
洪武年间宝钞没站稳跟脚,在洪武末期宝钞就严重贬值,在市场上阻滞不通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