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分卷阅读225(1 / 2)

加入书签

拉着周瑜问郑玄在说什么,怎么说到父亲了,却在此时,周瑜另一边的诸葛亮站了起来。

“使君的意思可是得民心者得天下?”

诸葛亮清亮的声音,不急不慢的语调,如一块石子不经意地投入池塘,却在周瑜心里掀起涟漪,久久不能平息。

他听到这话,很快察觉到不对,心里一惊,想阻止诸葛亮,又紧张地看向坐在廊下的郑玄,见郑玄只是眯着眼睛看着诸葛亮,既没有肯定,也没有否定,更没有阻止他的发言。

“得天下有道,得其民”“得其民有道,得其心”,诸葛亮这话应该是出自《孟子》,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意思是没有错的,可问题是,孟子这番话,意在引导皇帝施行仁政。

——曹班和王允,二者之中有任何一人是皇帝吗?

院中显然也有人意识到了诸葛亮话语中的悖逆,议论的声音大了起来。

诸葛亮却是置若罔闻,一副不得到郑玄的答复不罢休的意思,继续道:“既然'得民心者可至其终焉',那要民心便可以了,曹侯为何还要挟天子呢?”

院中有人似乎理解了诸葛亮的想法,也附和道:“曹班挟天子,这样的行为和董卓有什么区别呢?请使君明示!”

孙策这时也反应了过来,问周瑜道:“曹班想做第二个董卓吗?”

周瑜眉头紧蹙,抿着唇,沉默不答。
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这确实是曹班所要做的,但直觉告诉他,诸葛亮向郑玄提出这个问题,并不是完全反对曹班的意思。

好友身上那种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去抓,都抓不住的感觉,又来了。

自他和诸葛亮相识后,他没有一刻停止学习,即使好友给他带来的一些书籍被家中长辈称为“秽籍”,他也一概来者不拒。

就像郑玄所说“比物丑类”,他像一块海绵一样,从好友身上汲取知识,他相信只要他见识得足够深远,他就能有判断力去辨明什么是“正”和“谬”。

还远远不够,周瑜心想,他看向站在他旁边的少年,少年年纪比他小,未来留给他的时间,远比自己要多,可他却已经远远走在自己前面了。

诸葛亮在交州格物院学习,是院中诸生的佼佼者,他怎会不理解曹班的所作所为呢?

就在周瑜疑惑之间,廊下的郑玄却突然笑了出来,他摇了摇头,对诸葛亮道:“你要问,直接问便可以了,这般拐弯抹角,是怕我不回答吗?”

诸葛亮的表情有些倔强。

讲习的最后,郑玄给了诸葛亮答案,虽然从好友的表情上来看,这个答案并没有说服他。

——时间。

这是郑玄的回答。

曹班挟天子以令诸侯,是因为时间?

周瑜和在场所有人,对此都表示不能理解。

讲习结束后,孙策见周瑜和诸葛亮的表情一个比一个郁闷,一左一右将手搭在两人肩上,揽着他们一边出了县府:“怎么你们这些听懂的,听完反而还不如我一个没听懂的开心?”

周瑜苦笑:“做学问就是这样的,知道的越多,才能意识到有更多不知道的事物,明白自己知道得还远远不够,所以知道得更少,反而更快乐。”

孙策挠头:“所以知道得越多,知道得越少?”

诸葛亮噗嗤一笑,周瑜也笑了:“可以这么说吧。”

孙策见俩人都笑了,便放下心来,推着他们往城外走:“走走,带你们去认识下我兄弟。”

周瑜纳闷:“你才来吴郡几次,怎么又认识兄弟了?”

孙策嘿嘿笑道:“就是上次来认识的啊,我去借船的时候,顺手帮了他一些小忙,他还说下次来庐江,要拜访你呢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