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三百一十章 重现百家争鸣?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景瑜,你的意思是……”

“太子殿下,不如重启西周分封之法,以我华夏本土北至瀚海,西囊昆仑丶南至东吁缅甸丶东至奴儿干都司为不封之地。

余者凡立下赫赫战功丶或於国家有莫大贡献者,皆可受封於海外。

身毒丶吕宋丶柔佛丶东瀛便是很好的试验之地。”

现在这群人精着呢,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。所以有必要放出去一块肥肉,让人吃给他们瞧瞧。

先说身毒,这个国家比较奇葩,也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,只不过融合的比较失败,问题太多了。

而且鞭长莫及,距离京城万里之遥,直接统治的成本太大了,得不偿失。

还不如直接打下来然後分封出去,让各诸侯国每年向华夏进贡物资以养华夏本土。

薛虹的计划里,分封就应该效仿西周那样,封他几百上千个诸侯国出来!

反正身毒地方够大,分的诸侯国越多,对华夏本土也就越有利。

就算身毒这地方真要出现一个雄才伟略的王,想要统一身毒,那也要问问大明本土同意不同意。

再加上身毒这个国家本土百姓太奇葩了,薛虹预计,就是把孔子从棺材里扣出来,让他亲自去教化,估计没有个二三百年都无法实现。

至於吕宋丶柔佛丶东瀛这三个位置,本来薛虹是不打算建议太子分封出去的。

可还是那句话,统治成本太大了。

至少一百年之内,大明没有足够的技术去实现如此辽阔的疆域有效统治。

那还不如先把华夏正统的名义盖上章,等後世时机成熟,自然而然也就收回来了。

华夏是爱好和平不假,但也主打一个恋旧,只要归属过华夏的土地,再过一千年也会有人惦记着收回来的。

如果没动手,那就是说明实力或者条件不允许。不存在其他原因。

而且东瀛丶吕宋丶柔佛这三个国家的位置太关键了,简直就是华夏本土天然的屏障。更是华夏本土向外扩张的必要中转站。

所以薛虹的建议上,这三个国家,尽量可着王室宗亲封吧,赶紧把正统的名号留下。

太子双手搭在膝盖上,沉思良久:“嗯,或许可行,我大概明白景瑜的意思了。

你还是想如最初的那样,将本朝的大族势力从本土踢出局。

倘若大举进行封国,带来的必然会是大规模的家族外迁。

当所有人的目光和基本盘开始向外转移,咱们再顺水推舟,将火耗归公丶摊丁㣉亩以及官绅一体纳粮推行下去。

如此一来,至少百年内,我大明本土都可以保持着极高的扩张力,并且可以有效的避免大明本土的土地兼并。”

薛虹点头道:“殿下英明。臣建议封国分为三种。

第一种:宗亲子国,以东瀛丶吕宋丶柔佛为例,这一类的封国除了每年要向大明适当进贡外,还要受大明本土驻军的保护,承担大明对外经贸扩张的中转站的义务。”

说白了就是,这种封国的国王只有行政权丶经济权,没有军事权。

只要大明愿意,随时可以换个国王。

“第二类:功臣封国,也是真正的独立的封国。如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一般,需要定期向朝廷朝贡。

第三类……便是海外番邦洋国了。这种封国国土不应封的太大,最大者也理应仅一县之地。可以出钱来买。”

太子闻言瞪大了双目,彷佛在确定自己没有听错:“封国还可以买?景瑜,你不是在开玩笑吧??”

“殿下,这第三种分封的方法便是给民间那些富商大族家分封出国的借口。

只要他们出钱,便可以由朝廷出兵,去进行教化。随後赐予金书玉册,从此便算是一方诸侯了。

当然除了钱以外,也可以用本土的土地去置换。一亩本土的田产,可以换五亩大小的封国土地。

当然,这麽做的前提必须是本朝文风大行,哪怕没有了世家大族,我大明依旧能够涌现出源源不断的人才。

所以,臣请命,在开分封之前,请殿下降旨,重现百家争鸣。

当然,还是要以儒学为首丶法丶兵丶墨等显学为辅,虽是为辅,但只要专精一道且出类拔萃者亦可为官。

自此科举选官之法不再拘泥於儒家一道之上。”

本站采用Cookie技术来保存您的「阅读记录」和「书架」, 所以清除浏览器Cookie数据丶重装浏览器 之类的操作会让您的阅读进度消失哦, 建议可以偶尔截图保存书架, 以防找不到正在阅读的小说!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