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388章 那是老子的地(1 / 2)

加入书签

第387章 那是老子的地

很多人都说,门阀的巅峰在魏晋南北朝,而不在隋唐,

但是我们要明白,魏普南北朝时期,华夏是分裂的,也就是说,门阀的力量是受地域局限的,只有在大一统的王朝,门阀的影响力才会扩展至全国。

五姓七望的巅峰,就是隋唐,我们只要翻看隋唐历史就不难发现,这两个时代的名人,百分之九十九出自门阀世家。

就拿当下来说,只是一个皇城,有多少姓韦的?

李瑁专门找吏部统计过,在皇城上班的世家成员,宗室李占第一位,京兆韦第二位,

弘农杨第三位,河东裴第四位,南阳张第五位。

地方主官当中,排在第一的是清河崔,第二弘农杨,第三太原王,第四博陵崔,第五太原王。

从这一统计当中不难看出,控制京师的主要是两京走廊贵族集团,属于关中门阀,而地方上,两崔为河北集团,剩下仁,本质上还是关中集团。

也就是说,河北集团很难进入中枢决策层,本来有崔琳崔这一门清河崔,但是这一门还是从武则天时期宰相崔神基蒙荫而来,当下文因为站错队,老大崔琳给基哥守丧猝死,老二崔失业在家,也算是完蛋了。

至于卢奂这个半吊子河北人,既不属于关中集团,严格来说,也不是河北集团,毕竟他们家从他爷爷那一代就迁徙至河南了,他属于武则天时期遗留人才后代集团。

你看看他们这帮宰相二代集团抱团的都有谁,卢奂丶魏珏,宋升,陆泛,姚奕,没有出身关中门阀的,这就是为什麽卢奂的爹卢怀慎,只能是一个伴食宰相,在长安根基不足啊。

开元盛世,实际上就是李隆基沾了武则天的光,那时候的他只能用武则天时期培养起来的这帮人,从而造就了盛世,这帮人一下去,大唐就开始走下坡路了。

但是李瑁又很清楚,想要促成河北集团文或是江南集团进中枢,只能是去洛阳,也是因为武则天的缘故,洛阳成为了大唐最为包容的地方,这里集中了东西南北的主流人才,

不是关中一家独大的局面。

政治中心定在这里,关中集团等于需要离家去做官,河北集团江南集团同样如此,而洛阳本地集团独孤丶元丶郑丶武丶张,清一色在走下坡路,本族人才目前处于断代局面。

这就是为什麽,武则天不想去长安,李隆基不想去洛阳。

而李瑁,也不可能去洛阳,他爹才刚死,他前脚去,后脚长安必乱,毕竟他的兄弟们可都是还活着呢。

正月末,李瑁特地将弟弟李琦给召了回来。

服丧也不是完全不能离开陵前,谁还没有点特殊情况,再说李瑁又不是要夺情。

「等到为父皇服丧过后,你就去扬州吧,」李瑁嘱咐弟弟道:

「去了那边,与地方大族搞好点关系,别得罪人,多去寺庙,见一见江南那些禅师朕就是让你吃喝玩乐去了,但是你记住了,若是有人托付你举荐亦或什麽,你跟朕说,朕这边会帮你办成。」

想要拉拢南方,必须是宗室成员过去,李琦刚好脑袋上还顶看个扬州大都督,他去代表皇帝交好江南士族集团,是最为合适的。

虽然历史上永王李据江南而反叛,但那是发生在安史之乱时期,朝廷元气大伤之际,没有安史之乱,谁去江南,也闹腾不起来。

何况李琦不是李,这是李瑁同母兄弟,本身没有野心,脸上还有疤,就算有人怂,也不会背叛李瑁。

「我倒是很想去,但是我有点疑惑,陛下为什麽让我去?」李琦纳闷道。

李瑁笑道:

「河北的怨气不小,江南的怨气什麽时候小过呢?半数以上的粮食要供应京师,赋税之重仅次于河北,这个地方是要好好安抚的,朕对别人不放心,只能是你去,元载这次去江南,势必与本地世家发生冲突,你要在中间做这个和事老,朕给不了他们别的好处,只有一点,可以让他们做官,你也不要乱举荐,总是要给朕挑选一些真正可用的大才。」

别说江南了,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一带,本地世家做官的主要方向,还是在本土。

他们怎麽做官呢?贿赂主官,由主官辟易。

隋朝时期,三省六部将地方人事的任命权全部收归中央,但凡有品的,都由吏部直接任命,但是进入唐朝以后,慢慢就乱套了,大家逐渐发现,朝廷派去地方的官员,在本地很难施展开,那麽施展不开,赋税就会出问题。

赋税出问题是要丢官的,所以官员们不得已,必须求助本地世家,那麽因此也为本土世家开通了一条做官渠道。

这条渠道,朝廷是默认的,没办法,你不让人家来中枢,你还不让人家任职地方的话,乱子绝对少不了。

那麽长此以往,江南的本土势力几乎伸展到了官府的各个部门了,没有大乱发生,一切还能维持,一旦起了纷乱,他们这帮人也会跟着跳起来。

所以永王之乱,李很大可能就是被江南士族集团怂的。

李琦还是疑惑道:「陛下的意思,是让他们去洛阳,甚至是长安做官?中书门下能同意吗?」

当然不乐意了,武则天时期来自河北与江南的官员,清一色科举出身,是走的朝廷正统路子上来的,所以不好反对,但若是破格任用,反对的声音绝对小不了。

由此可见,科举简直就是维持国家稳定的超级超级超级政治手段,没有任何政策可以替代科举的作用。

李一脸无奈道:

「你是真笨还是假笨,让他们参加科举啊,能不能及第,不是朕说了算吗?」

是滴,这就叫降分优待,有些地方分数高,有些地方分数低,要雨露均沾嘛。

进士科与明经科,年龄可没有上限,下限是十五岁,而十五岁以下还有个童子科,刘宴就是童子举出身。

也就是说,只要李琦推荐的人能过了吏部考进入殿试,那就是李瑁说了算了。

而江南士族集团,其文化底蕴丶学识修养,咳咳..:::.其实要比北方强。

他们是被无形的手卡住了,不是人家不行。

李琦想不通他哥为啥要优待江南,但是他对于派他去江南,是非常乐意和向往的,十王宅憋了二十年,还没见过长江长什麽样子,只是从一些南方人口中听说过江南的风土人情,如今好了,可以去亲自体验了。

「行,反正陛下让我去做什麽,我就做什麽,」李琦颇为兴奋道。

李瑁笑了笑:「今后没有外人,你我还是以兄弟相称,毕竟朕只有你这麽一个亲兄弟。」

李琦微笑点头。

至于李瑁交代给他的多去寺庙,多见大德高僧,这一点他是能想明白的,道教虽然是大唐的国教,但是南方那边还是信佛的多,与佛教接触,有利于与当地世家搞好关系。

交代完这些,李瑁便让李琦回去了,在内殿与郭淑闲聊的咸宜得知,赶忙出来送送李琦。

等到人走后,咸宜异道:「他好像很高兴,阿兄都跟他说什麽了?」

「让他去江南而已,」李瑁随口答了一声,便取来一幅卷宗阅览。

咸宜顿时一愣,缠了上来:

「是去扬州吗?山高路远,你怎麽舍得啊?」

李瑁一愣,异道:「那你的意思呢?让他一辈子留京?」

郭淑也笑呵呵的劝说道:

「这是好事,尤其还是江南富庶之地,唯一的弊端在于,恐怕别人少不了会嫉妒。」

一句话,直接将咸宜的思绪给带走了,只听她冷哼一声:

「凭什麽嫉妒?他们跟我们又不是一个阿娘生的,好处能想到他们吗?我只是舍不得罢了,又不是不愿意。」

说着,咸宜看向李瑁:

「善安的婚事,你考虑过没有?」

听到这话,李瑁重新将卷轴放下,沉默半响后,道:

「我有意在河北为他选婿,你觉得怎麽样?」

「你疯了?」咸宜目瞪口呆:

「李琦去江南,妹妹嫁到河北?兄弟姐妹四个,走两个?我不同意。」

一个妈生的,终究是一个妈生的,咸宜巴不得兄弟姐妹四个都在京师,时常团聚,根本不忍心山水相隔,难逢其面。

郭淑平时最常跟咸宜聊起的就是她对兄弟姐妹的相思之苦,咸宜自然不愿意也成了郭淑那样,天天思念亲人。

在她看来,李琦是男人,外放属于没办法,但是善安怎麽能远嫁呢?

「谁跟你说远嫁了?」李瑁没好气道:

「河北人就不能在长安做官了?」

咸宜反驳道:「但是河北人在京师有名望的可不多,善安的婚事,当下多少人都在惦记着,你想外嫁关中,呵呵..:..看看有多人会反对吧。」

李瑁顿时不满道:「朕自己的妹妹,由得他人说三道四?」

郭淑对此,也不太乐意,因为她希望善安嫁给她们老郭家,而咸宜,是属意老杨家。

各有各的打算,总之,都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。

妻子和妹妹都不同意,一个委婉的在劝,一个直来直去的反对,李瑁啪的一声拍在桌子上: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