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619章 618咬春(1 / 2)

加入书签

第619章 618咬春

火车出了豫省,外面拍打车窗的情况就好了很多,大家伙都松了一口气。

早上,唐植桐简单洗漱了一下。

小王同学很贴心,给唐植桐准备了马牌润面油。

这次的润面油跟家里的不同,是用小铁管装着的。

虽然包装不错,但只能保证放在包里不被压扁,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,得揪住塑料包装,从屁股下面往上推拽出来,用完再塞回去。

唐植桐看着小铁管,想起了口红丶润唇膏的小管设计,尾部轻轻一宁就能出来,用完还能缩回去。

唐植桐记得里面结构并不复杂,有根螺旋杆,回头可以研究一下,看看能不能搞出来。

简装润面油八分钱一管,铁管润面油一毛二,外面的小铁管价值四分钱。

这要是换上螺旋的,还不得涨到两毛?而且里面能装的润面油反而更少了。

螺旋上升,逼格满满,适合出口去赚老外的钱。

就是不知道现在国外有没有。

此时此刻,唐植桐觉得信息差实在是太重要了。

不过,外国有也不影响自己鼓捣这玩意,毕竟自己一点与国外的接触都没有,查也查不出什麽,总不能说自己挖空心思的一心为国赚外汇是件错事吧?

火车上供应一日三餐,早上是烂面条,中午大家伙基本都是吃的盒饭,只有熊少杰和那位厂长去了餐厅吃小灶。

唐植桐对绿皮车的餐厅挺有好感,尽管设施简陋了一些,但绿皮车餐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即便是不是饭点儿,只要给点钱,就可以坐在那临时休息。

当然了,这个给钱可不是位置的费用,而是餐费,毕竟人家铁老大是讲道理的,不可能乱收费。

只不过餐费有点小贵,东西也不多,一碗面。

不点餐光坐那,人家是不同意的,点份白米饭也不成,钱太少。

唐植桐以前某次乘车,只买到了站票,腿脚那叫一个酸爽,卧铺满了,补不上票,最后还是靠进餐厅才得以临时休息。

而且这里面有个小窍门,尤其是针对在火车上过夜的站票,晚饭后去餐厅要一份第二天早上的早饭,能在餐厅坐一宿。

等到了高铁时代就不成了,站票真的只是站票,餐厅却已不再是绿皮车的餐厅,有餐厅,但没坐,全都站着。

想坐着,只能升舱,二等距离一等丶商务的差价可大了去了。

调查组一行人到达武汉的时候,已是下午。

火车停靠的是汉口站,武汉车站眼下还没影呢。

汉口车站历史很悠久,光绪年间建成,当时叫「大智门火车站」。

后因军阀混战,大智门车站被毁,民国时期重建,样式是法国设计师设计,三大栋两层楼样式的房屋,当年是京汉铁路南段的第一大站。

对于调查组的到访,当地的邮电部门派了专车来接。

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老爷车,车斗的两侧都是木质栅栏的那种。

就这种车,都被司机擦得鋥光瓦亮的,可见宝贝程度。

其实这一点都不难理解,就眼下这种工业水平,只有北丶上是重点对待对象,其他地方都得靠后。

大型机械的基本普及要等把前阵子援建的项目吃透,然后复制到各地后才行,大概还有个十多年的时间。

调查组没有立马开展工作,而是先解决住的问题,第一站直奔邮电局直属的招待所。

感受着武汉街头的风,一路的疲劳似乎被一扫而空,只不过与行人有些不搭,要是马路上的行人再精神些就好了。

这边忙着解决食宿问题,椿树胡同也没闲着,甚至有些人仰马翻。

今儿是1960年的2月5日,农历正月初九,立春。

在四九城人的生活中,立春是个节,得吃春饼。

所谓春饼,只有巴掌大小,比纸厚不了多少,烙的时候两张一对,吃的时候再揭开,卷上菜,咬上一口咯吱响。

据说,吃春饼的习俗由来已久,但真正在四九城流行开来,还是鞑子进关以后。

先从皇亲国戚开始,逐渐流行到了民间。

皇室有自己的温棚,立春的时候能见到绿菜,摆上桌面的花样也多,老百姓更像是讨个彩头,手里有啥就用啥,毕竟立春的时候想吃口菠菜也没地界买去不是?

前几年日子还过得去的时候,张桂芳是张罗一下的,这两年家里经济情况不行,就没顾上。

去年儿子娶了媳妇,俩人工资涨了又涨,日子肉眼可见的红火起来,所以今年张桂芳提前几天发上了蒜苗丶绿豆芽。

俩闺女都去了亲家,张桂芳自己起个大早,谁也不影响,点着炉子就在正屋忙活起来。

就老百姓的身份来说,吃春饼至少要有两个菜,一荤一素为佳。

往年的时候,虽然绿菜少,但还能从副食品店买到千张,也就是豆腐皮,炒炒也能凑个菜。

今年连千张也买不到了,所以张桂芳才提前准备了蒜苗丶绿豆芽。

等烙好春饼后,张桂芳用昨晚提前泡发好的粉条,掺上肉末,翻炒了一大盘,最后撒上切碎的蒜苗,再稍微翻几下,一个肉末粉条就做好了。

至于绿豆芽,则直接炒,但也有一定难度,要求炒熟而不塌秧。

等小王同学起床,洗漱好来到正屋后,看到的就是准备好的「咬春」套装。

「文文,今儿立春,要咬春,我做了点,你一会带到娘家,让大家都尝尝。」张桂芳看到儿媳妇进来,先将儿媳妇丶凤珍的饭盒分别盛满两样菜,然后娘俩吃剩下的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