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分卷阅读144(2 / 2)

加入书签

随着“证据”的传播,评论区也越来越专业。开始有人分析画作的肌理感如何,颜色搭配是否高级,创意表达是否到位等。

有人将张逐的画归类到象征主义,是一种想象和梦境的结合,具有高度的抽象感和多重解读。举出莱斯利·奥尔德克,觉得他前两幅画多少有些受到她的影响,执意于表达密集的都市人群里永恒的孤独感。

又有人说他的风景和人物画的线条感一定是受到威廉·萨奈尔的启发,是一种纯直觉性的表达,在进行一种解构和重构。

还有人说他明显参考了里希特的“森林”系列,有人说他借用草间弥生的“繁殖”概念,有人说他的人物绘画颇有弗里达超现实主义的色彩……

虽然有不少人拿张逐和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做对比,但也确如周明赫一开始所料,还更多人开始拿着放大镜找他的问题。

“这线条、色彩、透视和比例,说声稀烂不为过吧,完全看不出作者受过任何绘画方面的训练。”

“构图和布局也一塌糊涂。”

“艺术品从业者,一眼看过去脑子里闪过好多名字。把大师们的作品杂糅起来也成不了艺术品,艺术品应该是独创的表达。”

“原来这就叫艺术品,看我擦玻璃的擦痕,我也是艺术家。”

“擦边就好好擦,别打着画家的名号骗钱。”……

放出了证据,骂声也并未真的平息,反而是火里浇油,给想骂的人贡献了新的骂点。

但与上次不同,这回他们并没有理亏的地方。周明赫虽不懂,却也知道艺术品这东西也是各花入各眼,好与不好都是主观。骂声失去了事实依据,也就没有任何伤害性。

倒不如说,这些负面的声音反而增加了话题性。

张逐和他的作品迅速出圈,开始进入更多人视野。一个从未经过任何绘画训练的人拿出这样的作品,关于到底他是天才画家,还是乱画一通的草包,不过是被舆论捧上的这个位置,引发一波又一波的讨论。后台各项数据每日剧增,商务合作挤爆了邮箱,张逐的采访邀约不断,周明赫的电话从早响到晚。

按理说,此时正是将流量变现最好的时候,应该趁此机会大赚一笔。周明赫却没办法进行任何商业活动,连听到电话铃声都让他紧张得浑身发抖。

他有一种深切的担忧,总觉得此时火热的迹象都是幻觉,那些负面消息仍在,不过是有人设计将张逐捧得很高,等时机成熟再让他狠狠摔下。

他不能上当,不能接受任何新的合作,新合作是等他出岔子要他赔更多钱。也不能让张逐接受采访,采访是想让他丑态百出从此跌落。

绝对不能让这种事发生!

周明赫删掉了作品那条视频,还有前面好多条热门视频,直到删到评论区干净的视频为之,他关了手机。

春末的一天早上,他躺在床上,突然起不来床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